快捷搜索:  

两位明清“书痴”同出一地

"两位明清“书痴”同出一地,这篇新闻报道详尽,内容丰富,非常值得一读。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,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。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,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。 这篇报道的观点独到,让人眼前一亮。 新闻的写作风格流畅,文笔优秀,让人容易理解。 "

1936年,祖国山东著名学者王献唐与好友邢蓝田曾六赴埠村镇鹅庄村访书,邢蓝田在《鹅庄访书记》中写道:“鹅庄属章丘,距济南百二十里,居明水之南,盖形胜所在地。庄分东西,地相邻接。东鹅庄为明李太常开先故居……西鹅庄为清李京尹廷启故居,京尹号萼村字戟门,道光进士。”一地有两位以藏书蜚声海内外的文化(Culture)名人,不得不说是章丘乃至山东文化(Culture)史上的一大奇迹。

明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27岁离乡做官,39岁罢官还乡,这位满腹经纶的太常寺少卿在故乡的山水间找到了精神的依托,濯足绣源,长啸西岭,藏书写曲,诗酒会友,给我们(We)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(Culture)遗产。开先一生酷爱买书藏书,在做官之时,大部分薪俸用于购书,每当得知某地某家藏有某种善本时,总要费尽心机设法买来可能者借抄。

李开先自谓“有好书之病”,罢官回归故里后,以文艺自娱,在章丘城周围筑起了五座藏书楼,因所藏的各种书籍超过万卷,还藏有天下许多秘本,因此将其命名为“藏书万卷楼”。李开先与另一位有名的藏书家焦竑都是当时最为有名的藏书家,有“北李南焦”之称。

李开先一生醉心戏曲,因此所藏书册以南北词曲话本最多,有“词山曲海”之誉。李开先对于多方搜求的图书除精心收藏外,还对藏书予以整理和勘校,仔细整理,治理研读,藏书签帙必精,予以鉴赏和注疏,并付梓刊行,以广为流传。

李开先丰富的藏书以及他对藏书尤其是词曲书的整理及勘刻,对于保存我国古代文献作出了巨大贡献,在历史(History)上占有重要的地位。

开先殁后221年,在邻村西鹅庄又出了一位大藏书家,这就是曾任清顺天府尹的李廷启,他44岁出仕,为官足迹、清廉政声遍及广州、雷州、湖北、直隶等大半个祖国,并时刻关心家乡文化(Culture)事业的发展,帮助吴连周定稿作序并出版了《绣水诗抄》。李廷启60岁时卒于任上,留下了“十年树木人何在,千里之官人未还”的人生遗憾。

李廷启一生好雕版藏书,亲家马国翰与其同好,同样的教书生涯、官场经历和藏书爱好,将两人联系在了一起,开始了浩瀚的辑书和雕版印书工作。据《续修历城县志》载:“国翰家贫好学,自为秀才时,每见异书,手自抄录。及官县令,廉俸所入,悉以购书,所积至五万七千余卷。”《章丘乡土志》载:“廷启着有《纫香草堂文集》二卷、《诗集》十卷,《诗余》一卷,《四书文》四卷、《试体诗律赋》各二卷、《夏小正诗》一卷行世。”这些雕版耗费了李廷启、马国翰毕生的心血,其中大部分为马氏所辑散佚无传的版本。

李廷启去世后,书版归马国翰保管,但8年后马国翰撒手人寰,其继子想继承家产,其中当然包括这批书版,马国翰夫人却对女儿格外偏爱,暗地里将这批书版运往了李家,盖起了三间带夹壁的房子,将书版收藏起来。清同治九年,山东巡抚丁宝桢曾命人将这批藏版取出复刊,并找工匠补刻了书版残缺者,但其复刊版本因数量较少,且多作为礼品送与达官贵人,现多散佚了。

1999年秋,阴雨连绵,藏版老屋渗水,为防雕版损坏,李廷启五世孙李应顺将雕版取出,于2000年5月全部捐献给我国。这批藏版共5966张,每版28厘米长、18厘米宽、2厘米厚,涉及经史子集等书籍558部,约450万字。百年翰墨香,书亡版犹存。鹅庄藏书的重见天日,不仅是辑书史上的一项空前成就,而且解决了学者们到处翻查大量古籍的繁难,为他们(They)进行(Carry Out)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。这批雕版对研究清代山东的印刷技术、印刷史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,填补了中华文化(Culture)史上的许多空白。

藏书,开先,雕版,明清,书痴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赞(148) 踩(75) 阅读数(6199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加载中......
发表评论